前陣子發生好幾起名校學生結束生命的事件,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一般人或許會疑惑這些年輕的學生怎麼了?就學成績方面而言,這些人根本是人生勝利組阿,但是為什麼走上了絕路?
高學歷有較高的風險罹患身心疾病
國外的研究已經顯示高學歷族群相較一般人有較高的身心疾病風險,根據美國Kentucky大學作的研究調查(發表在2018 年NATURE BIOTECHNOLOGY),他們調查了2279研究生其中有90%是博士生,根據調查的結果這些研究生41%有焦慮症,39%有憂鬱症,比一般的族群經歷憂鬱或焦慮有六倍以上風險。歐洲另一篇研究根據研究,調查了3659個博士生,使用GHQ-12量表發現有32%的博士生有一般的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這大概是三個就有一個有身心疾病,實在是很大的警訊!
身心疾病的個案會有較高自殺風險
憂鬱症的患者大概有15%自殺結束生命,思覺失調症則約10%死於自殺。根據2015年國內的調查自殺的方式,第一名是上吊,第二是燒炭,第三是服毒。
為什麼高學歷的族群比較容易有身心困擾?
可能幾個原因:
工作生活(Work–life balance)失衡
在Kentucky大學的研究中發現覺得自己工作生活失去平衡的研究生有55% 為憂鬱症狀,遠高於覺得生活平衡的人(21%)。在研究已經顯示工作生活壓力會導致神經跟內分泌兩大系統造成體內的功能失調,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進而焦慮症或憂鬱症。
A型人格
佛雷德曼將一般人性格分為兩大類型;一為A型人格,另一為B型人格。A型人格指個性急躁、求成心切、善進取、好爭勝的一種性格。高學歷高成就的人士大多有A型人格,對我自我要求高,不易承認自己有身心的狀況。就像這個研究所的學生佳琪總是逞強地說”我很好!我沒事!”
針對這些高學歷高壓力的族群,我們可以怎麼做減少遺憾? 適時的陪伴傾聽,千萬不要說我沒事而忽略身心已經過勞的警訊, 若已經有身心症狀例如長期失眠焦慮易怒,甚至過度使用酒精,建議轉介身心科作進一步諮詢和自律神經檢測,除了心理諮商之外,也可以考慮跨顱磁刺激TMS,微電流刺激 CES,神經生理回饋等非藥物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Teresa M Evans, et al. Evidence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8,36: 282–284.
Katia Levecque, et al.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J]. Research Policy, 2017, 46: 868–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