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社群時代的資訊焦慮

 

社群媒體對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了多方面的具體影響,這些影響在近年來已顯著上升,尤其是在年輕族群中。

 


前陣子到電視台參加座談初體驗

#社群時代的資訊焦慮

臨床上真的開始遇到這些狀況

國外的研究也有報導

AI 小工具整理重點

📱✨社群媒體,正在偷走我們的專注與快樂?

滑手機、刷短影音,已經成了現代人每天的日常。但你知道嗎?過度使用社群,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年輕人最受影響

🚨身心症狀暴增:16–24 歲的年輕人,焦慮、憂鬱比例一路狂飆。

🙇專注力下滑:小孩越早玩平板,專注力越差;青少年滑久了,難以專心讀書或看長文。

🎮數位成癮:突然沒手機?會煩躁、心跳加快,甚至爆氣!有些人甚至會「被誤診」為過動症。

😨容貌焦慮:IG 上滿滿的美圖濾鏡,讓青少年提早陷入「不化妝不敢出門」,甚至想動整形!

🧠大腦「發呆」模式:短影音過度刺激,讓腦袋來不及思考,久了會變「呆」不是變「乖」。

🧑‍💼成年人也逃不掉

💔焦慮+憂鬱上升:心跳加快、血壓飆升、失眠,本來以為是心臟病,結果是焦慮症!

📉專注力崩盤:開會也忍不住滑手機,注意力一分心就回不來。

🤳比較效應: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覺得自己好失敗,心理壓力超大。

📲錯失恐懼症(FOMO):不斷刷新手機,就怕錯過什麼重要資訊,上廁所也要帶著!

🍫多巴胺陷阱:每次滑手機,大腦都會分泌「快樂物質」,就像吃巧克力、談戀愛,甚至跟吸毒的愉悅感類似!久了就上癮。

⚠️小結

手機和網路雖然方便,但「資訊爆炸+比較心態+多巴胺獎勵」正悄悄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焦慮、憂鬱、失眠、成癮,其實都可能和「滑太多」有關!

💡建議:每天給自己一點「無網時間」,讓大腦休息,專注在真實生活。

因為 真正的快樂,不會在手機螢幕裡,而是在生活裡。 🌿



**對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的影響:**

 

*   **身心症狀顯著上升**:在1624歲的青少年及大專生中,身心症狀的指數上升得「非常高」。

*   **焦慮症與憂鬱症為主**:在這些身心症狀中,**焦慮症最為普遍**,其次是憂鬱症。

*   **注意力分散與專注力下降**

    *   幼兒若使用平板時間越長,其專注力會越差。

    *   青少年在接觸數位社群軟體後,較難專心閱讀長篇內容,注意力容易跳動,無法專注。

    *   腦科學研究指出,青少年大腦要到25歲左右才會穩定,過早接觸數位社群軟體影響甚鉅。

*   **數位成癮與戒斷症狀**

    *   過度使用社群媒體或遊戲可能導致「數位成癮」或「網路成癮」。

    *   若突然被剝奪手機使用,青少年可能出現**戒斷症狀**,例如煩躁不安、手腳發抖、心跳加快,甚至攻擊性行為(如孫子毆打收走手機的阿公)。

    *   遊戲成癮可能導致記憶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被誤診為過動症(ADHD)。

*   **容貌焦慮症**:由於IG等平台充斥著美化過的照片,許多青少年很早就開始化妝,並出現「容貌焦慮症」,甚至不到18歲就要求進行整形手術作為畢業禮物,這類比例正在上升。

*   **大腦「發呆」效應**:短影音等資訊內容過於豐富且快速跳動,導致人們來不及思考,甚至不需要思考,使得大腦無法有組織性地思考、理解、轉換和組合資訊。這種過度刺激使人變得「呆」,而非真正的「乖」。

*   **學習與專注力受損**:大學生上課時常一心二用,看似認真卻在滑手機,科學研究證實人類大腦無法真正一心二用,同時做多件事會導致出錯率明顯上升。

*   **難以停止使用社群媒體**:要求學生停止使用網路或不讓他們上網,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對成年人的影響:**

 

*   **身心症狀上升**:整體成年人的身心狀況在近十年來顯著上升。

*   **焦慮與憂鬱**:與青少年類似,焦慮症和憂鬱症在成年人中也日益普遍。

*   **生理症狀**:由於焦慮程度升高,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如**交感神經興奮,表現為心跳加快、血壓偏高、坐立不安、失眠、甚至心臟不適或恐慌**,這些症狀可能先被誤認為是心臟問題,後被轉介至精神醫學科評估。

*   **注意力分散**:即使是成年人也常在開會時滑手機,感到注意力分散。

*   **比較效應與自我否定**

    *   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圈常呈現美好的「假象」(如餐飲玩樂的「貴婦」生活),人們看到這些被放大的快樂片段,容易產生「排山倒海」的壓力,覺得自己的生活很悲哀,不如別人。

    *   人類天生就有比較的本能,而社群媒體放大這種比較,導致人們不斷與他人營造的「美顏假象」進行對比,產生心理負擔。

*   **「錯失恐懼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   人們害怕錯過重要訊息,因此不斷查看手機,甚至上廁所也帶著手機。

    *   這是一種強迫性行為,若不查看會感到心裡不舒服和焦慮,而查看手機則能暫時緩解這種焦慮。

*   **多巴胺效應與成癮機制**

    *   使用手機或社群媒體會刺激大腦的「快樂腦區」(如伏隔核),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這種愉悅感類似於吃巧克力或熱戀,甚至與吸食古柯鹼等毒品產生相似效果(古柯鹼可增加近兩倍愉悅效應),導致人產生依賴性。

    *   這種機制促使人們不斷尋求這種愉悅,形成一種「數位成癮」。

 

總體而言,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與網路被視為「全世界」。然而,其資訊過載、比較效應、多巴胺獎勵機制等,共同導致了廣泛的身心健康問題,從注意力不集中到嚴重的焦慮症、憂鬱症和數位成癮。